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快,病情急,风险大的特点,而冬季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,寒冷的冬季尤其需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。
为何冬季的心脑血管疾病更凶险?
冬天的寒冷让人体血管收缩,血容量大,从而使血压上升,心脏负荷增大,更易引发致死率极高的心脏疾病:心脏骤停和心源性休克,这种心脏疾病一旦发病就非常严重。
冬季气候干燥,人体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,易形成血栓,增加了血管梗塞的机会,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易上升。
冬季易患呼吸系统疾病,如上呼吸道感染、支气管炎、肺炎、哮喘等,而这些都会加重原有的心脏疾患。而呼吸系统疾病进一步发展,还可能造成相关疾病感染的增加。
寒冷的天气会使人减少锻炼,并增加摄取高脂肪食品,而冬季日照时间较短,也会影响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,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心脏造成了更多负担,体质本身就虚弱的人,还可能加重已有的心脑血管病、肺病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。
据统计,中国每年秋冬之交的10、11月是脑梗、脑出血、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。我们给有心脑血管病的朋友提个醒,请注意身体变化,生活中也要做好以下几点小细节:
01
重视保暖,尤其是颈部局部保暖
寒冷会使血管痉挛,增加血管内斑块脱落的风险;而血管收缩、痉挛的同时,血压也会随之迅速上升,血压的迅速上升,是直接诱发卒中、心梗发病的直接原因。
颈部的保暖则最为重要。可以尽量穿高领衣服、戴围巾围脖、系好衣服扣子。此外,也要避免颈部的突然扭转动作。
02
想暖身,别喝酒
秋冬天气太冷,很多人会选择在睡前喝一口,暖暖身,还能帮助睡觉。但是这样做很危险。
酒精可以直接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,使得心率加快,血压升高。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人,在这种情况下十分危险。如果在睡梦中发病,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。
想要暖身子,可以睡前泡泡脚,喝杯热牛奶。用电热毯暖暖床,睡觉的时候关上电热毯,如果担心会冷,就在被窝里放个热水袋。
03
保持正常饮水量
在寒冷的环境里,人们不容易感到口渴,喝水比较少,从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变高。
血液黏稠度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,为斑块和血栓的形成创造条件,影响心脑供血。
当然,喝水并非越多越好,心脏病人喝水太猛,会使心脏负荷过大,出现呼吸困难、心悸等症状,甚至危及生命。
喝水时要一口一口慢慢喝。建议以少量、多次、匀速的间断补水方法,即每隔2-3小时适当饮水,每次200毫升左右,尤其睡前、半夜醒来和晨醒这3个时段,可喝水100毫升。
04
饮食有节,适当运动
天气一冷,我们就会不自觉想多吃一些高热量、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暖。而寒冷的天气下,很多人会放弃出门散步等锻炼的习惯。每天不能晒到太阳,体内维生素D缺乏,这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两者相加,问题多多:血脂高了,血栓形成的风险也自然也高了。
秋冬季节,我们还是要注意控制饮食,油腻的食物要少吃,觉得冷,可以多喝些清淡的热汤来提供热量。
适当的运动,也可以产热,并且能防止血脂升高、血栓形成。害怕早晚太冷,可以选择上午或者下午,有条件在室内活动也很好。
05
洗漱要格外小心
无论南方还是北方,洗澡的时候都要格外小心,在沐浴过程中出现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人非常多。
在南方,室内没有供暖,环境冷,而水是热的,这一冷一热的刺激就会使血管扩张、收缩不稳定,造成血压的变化,发生危险。
在北方,很多人习惯去澡堂洗澡,洗澡过程中还好,室内温暖、水温也适当,危险在于出门的时候。刚洗完澡,血管处于扩张的状态,如果不稍微休息一下马上就出门,室外的冷空气让血管、肌肉骤然收缩,血压也会随之变化,危险也就容易发生。
06
便秘最危险,通畅很重要
用力排便的时候,腹压增大,血压会骤然升高。特别是在便秘发生的时候,如果再屏气用力,全身肌肉和血管都会发生收缩、紧张,导致更多血液充盈颅内血管。
这个时候静脉回流一旦稍微受阻。颅内的血管压力就会增加,导致脑出血的发生。
排便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危险因素,就是起身的时候,如果突然起身,特别是蹲姿,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,这也是脑卒中突发的常见因素,所以起身一定要慢。